理论研究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海大精神与海大校训
时间:2009-03-02 15:44:00   点击:36


海大精神与海大校训
 
  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青松
 
    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
    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犹如一个人的内气节操,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之中,难以言说却又无时不在,产生着巨大的能量,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产生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支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并为大家所认同、追求、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传统和行为准则等组成的体系,它是大学文化的精华。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要是没有精神追求就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同样,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缺少人才成长的支撑和基石。无论是老牌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是后起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它们之所以名列国际一流学府前茅,最根本的还是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一部大学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大学的精神发展史。
    如同人的基因制约着人的成长一样,大学也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传统中最为宝贵的部分。由于每一所大学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科设置、学校目标和发展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各有其独特之处。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各自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作出别具特色的界说和解释。
    作为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我们的许多优秀毕业生回校向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之道时,大都愿意把它归结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70周年之际,我校发起了一场海大精神大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广大教师、干部、学生、离退休干部及校友。大家从历史、文化和哲学层面阐述了对海大精神的理解,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海大精神的内涵。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形成于海大师生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它以发展海洋事业为使命,以“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为载体,以“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依托,是一种矢志海洋不动摇、努力向上不停止的精神气质。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精神的主体是全体海大人。海大精神为各个时期的海大人所认同和实践,这一点可以从70周年校庆前夕那场海大精神大讨论得到佐证。参加讨论的有广大教师、干部、学生,也有离退休干部和校友,他们从历史、文化和哲学层面阐述了对海大精神的理解,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海大精神的内涵。讨论形成的共识体现了海大精神的客观性,而讨论主体的主动性则体现了海大人对大学精神的崇尚。
    把握海大精神的特征,关键要明确其行业性、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从行业性来说,它反映海洋特色,倡导爱岗敬业,强调不进则退,发扬这种精神,才能适应涉海行业,真正做到“三能”。从人文性来说,它反映人生状态,注重人文关怀,追求人生目标,发扬这种精神,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从科学性来说,它反映求真过程,彰显科学理性,追求客观真理,发扬这种精神,才能把握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创新性来说,它反映创新过程,崇尚理性批判,努力超越现状,发扬这种精神,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推动改革发展。
    二、“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海大校训
    大学校训是一所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制定的鞭策和规范全体师生行为的简短言词,是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探索高深知识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一般学校校训相比,大学校训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的性。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者办学目的的反映,大学校训具有目的性。大学校训的制定有利于大学实现其对高深知识的探索、追求,对大学人的培养、塑造。它与大学发展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有时甚至超越了大学发展的现有水平,成为大学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的主题,具有一种恒久的价值。
    2、认同性。校训必须被学校广大师生所认同之后才可以称其为是真正的校训。校训产生之初,对学校师生而言也许只是一些语言符号。只有在其后期的不断宣传和建设中,才逐步地被广大师生所理解和认可并深入人心,把其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内化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
    3、时代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已逐步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校训应该而且必须要与时俱进,一所大学其校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要以时代精神的跃迁而改变。
​    4、稳定性。校训一经确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保持不变。大学校训虽然体现着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轨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训要经常发生变化,大学校训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是指大学的校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和不变性。
    5、简洁性。大学校训在表达方式上应力求简洁、通俗易懂。大学校训要力求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文字,简洁形象地表达出该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学校的精神风貌。
    6、独特性。这里的独特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大学校训区别与其他事物的个性;二是不同大学的校训应该彰显各自特征,体现不同大学的校训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大学既有文化,又有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校训既是对大学文化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也是对大学精神的浓缩和凝结。一所具有个性精神的大学,往往有一则体现这一个性精神的校训;而一则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的校训,则能够表现这所大学的办学观念、精神品位。人们想要了解一所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了解它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也是先读一读它的校训。只要读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就知道这所百年名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体会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
    海大人在七十多年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当代海大人以“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作为它的为载体。“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海大校训符合校训的基本要求,且意义一目了然,无须再作“微言大义”的解读,在表达上也简洁而通俗,为海洋大学的师生们所理解所认同并付诸实践,起到了大学校训所应有的对师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海大校训是对海大精神的浓缩和凝结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训是对大学精神的提炼。校训不仅要言简意赅,而且往往要求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富有美感。校训不可能囊括大学精神的所有内容,但它必须是对大学精神核心内容的反映,要使人们一听到校训就能立刻对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时下,一些大学往往把校训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求,简单地把校训理解成为一种词藻的堆砌,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脱离根本的文化背景,脱离原有的办学传统,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以至一些大学的校训比较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大同小异。这样的校训根本不可能反映他们学校的精神,也就根本不可能起到校训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三)校训彰显大学精神的个性。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精神的体现而言,它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精神的个性,使人们一看到校训便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文化精神,校训如果不能凸现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特质,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海大校训体现了我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具有时代性。当前,我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以人为本”理当成为我国高校文化精神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的校训来讲,它要能培育人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说到底,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最终的关怀都要实际上归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校训要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德化教育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体现,而应是要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这就需要大学深入挖掘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本思想。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尊重个人价值的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大学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勤奋,求实,敬业,创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身事业有为的必备品质。因此,倡导“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不但为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品质和能力的保证,也体现了我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海大校训反映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灵魂——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学的真蒂在于坚持真理,真理有相对真理,又有绝对真理,但真理的相对性才是绝对的,因此,对真理最好的坚持不是固守已有教条,而在于不懈探索,这就要有一种创新精神的培育。许多大学对创新精神非常注重,这从他们的校训可以体现出来,如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的“日进有功”,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等等。海大的发展历程和“三能”人才成长道路表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始终富于创新意识,因创新而充满生机与活力。汇集海大精神讨论成果的《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书中,大量史料突显了海大人的创业经历,众多论者在表述海大精神时使用了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等相关词语。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是培养“三能”人才,而“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海大校训体现了培养“三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把海大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海洋事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特质,具有能吃苦、能创业品质的“三能”应用型人才。“坚韧不拔”反映了“三能”人才的抱负水平,构成了“三能”人才成长的认知基础;“自强不息”反映了“三能”人才的人格特征,指明了“三能”人才成长的现实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了一大批成功校友,其中既有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等老校友,也有广船领军人余宝山和被称为中国珍珠大王的谢绍河等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海大人。
  
(作者简介:陈青松,男,副教授,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工会主席.)

上一篇:对海洋大学校训的再探讨
下一篇:解读校训 培育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