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大地之子的使命与情怀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刘艳芬教授
时间:2018-04-28 16:03:14   点击:38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刘艳芬教授
     (校报记者团:翁小玲、黄磊)
资料来源:海大校报 
    她默默耕耘,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二十五载的痴心坚守,青丝变白发,三千学子成为畜牧战线的骨干,在南粤大地上绽放出光和热。
    她锐意进取,创立了种草养猪新技术体系,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浇灌着深深眷恋的红土地,无论酷暑严寒始终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教授”。
    刘艳芬,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畜牧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动物高效生产、尤其是种草养猪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十大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重点培养教师、湛江市“巾帼建功优秀个人”,广东海洋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全国妇联授予了300位杰出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刘艳芬获此殊荣。谈及荣誉,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坚持下来了,获得了一些成果。”
 
“做教师靠的是两个词:
良心和责任”
 
    1988年毕业后,刘艳芬从河北到青岛再到广东,最后选择扎根在广东海洋大学, 她一直在教育事业上耕耘,三十载岁月,刘艳芬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
    “我刚入教师这一行时,内心很胆怯,我觉得我不善于表达,担心自己会误人子弟。”刘艳芬说。尽管她内心有着许多担忧,但她还是本着做好本职工作的单纯信念,一直坚持到今天。
    在她刚做教师时,由于经验不足,确实各种碰壁。她总想迫切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于是出现教学进度太快,学生跟不上的情况。后来她慢慢发现,其实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铺好每一块砖,才能往前跨好每一步。由于科技发展太快,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为了能够尽快学会投影使用、电脑幻灯片制作,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她不断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摸索。刘艳芬在受访中谈到,“其实私底下做一节课的课件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甚至还会去上培训班或者询问学生。”接着,刘艳芬语重心长地补充了一句:“做教师靠的就是两个词:良心和责任。”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她深有感触:“当好一个老师不容易。”年轻时候的她在青岛教学,曾亲眼看过自己的同事哭着讲完一节课,至今让她印象深刻。她觉得,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学生不愿抬头听课是人之常情,但是若能将生产上的知识结合案例去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让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有所收获是我的目标。”尽管很多教学内容她已讲授多次,但她仍然坚持找资料、查文献,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她想方设法刻录教学光盘20多种,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用生产中的典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心系课堂,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度过思想状态处于一种躁动和迷茫的阶段,是刘艳芬希望自己能够为学生做到的。
    畜牧兽医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大部分课程需要教学实习场所。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原有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刘艳芬同志自筹资金建成了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实习猪场和占地50多亩的牧草实习基地各1个,解决了6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试验需求。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该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湛江市优质牧草示范园。
    谈及近三十载的教学工作,刘艳芬说,“传道授业解惑,仅此而已,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默默付出的努力总会得到反馈收到回报,教学,就像你不经意间播下爱的种子,它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刻还你一片花海。”
 
“我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
 
    “当看着工人将自己辛苦培育的‘多年生玉米’苗犁掉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基地。”刘艳芬教授说,由于没有养殖基地,见缝插针地种植,既无规模,还要担心被清除,常常会造成一些研究新品种的浪费,给科研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为了更好地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建基地是必要的。
     从此,实验室、实习基地、养殖场三点一线始终有她忙碌的身影,“朝迎曙日升,暮送夕阳下”成为她最真实的写照。“当我走进教室、实验室就是教授,下到田间就是农民。我应该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刘艳芬这样形容自己。手里攥着一把铲子或者一把镰刀,一身带花纹的深色农民装,一顶帽子,是她在田地里最常见的着装。从外表上看,你不会想到这是一位大学教授。
    “‘种草养猪’这个技术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个项目。”刘艳芬老师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粮食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是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她在研究中发现,猪虽然是单胃动物,但可利用一定量的青绿饲料,而青饲料生产可消耗大量的有机肥。因此,她大胆地提出了以草代粮的养猪方法。经过七年艰苦的努力和反复摸索,她构建了“种草养猪-猪粪肥田-田肥草壮-壮草喂猪”的生态养猪模式,创立了种草养猪新技术体系。
     央视七套《科技苑》栏目播出的专题节目“赚钱就靠一把草”,把刘艳芬的科研成果介绍给了全国各地的养猪户,节目播出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许多农民因为刘艳芬的研究成果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迅速转亏为盈。刘艳芬也因此获得了“大地之子——2013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人物”的称号。一位廉江的养殖户甚至亲切地称刘艳芬为“财神爷”。
    为了能筛选出产量高、适应性强、蛋白质含量高且生长周期长的牧草,刘艳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一尝试,最终选出了最适合的草种——皇竹草。除了回家,陪伴她最多的就是养殖场里的猪,还有皇竹草了。刘艳芬坦言想搞出点研究成果,就得耐得住寂寞。
    实践证明,“种草养猪”的新模式不仅适用于规模化的养殖场,也适合小型养殖户,可普及到千家万户,既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为环境带来可循环的生态效益。
    刘艳芬提到:“现在基地进行了规模化养殖的改进。”而改进的方面主要在加工方式和饲喂手法,相对来说更加符合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刘艳芬一边认真地给记者讲述喂养饲料的生产方法,一边将基地的机器操作过程的视频展示给记者看。刘艳芬形容饲料经过发酵之后味道闻起来就像甜酒一样,诱食效果十分明显。基地的工作人员跟她说:“别说猪吃起来香,就连人都有一种想吃的冲动。”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在为社会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刘艳芬从容自若地说道:“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每每为服务对象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的时候,内心是感到荣幸而且自豪的。”
    此外,从2007年开始,刘艳芬一直致力于“构树饲料资源开发”的公益项目。据了解,构树是一种乔木科的绿化植物,叶子的蛋白含量很高。刘艳芬介绍:“构树本来是作为饲料开发的项目,后来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发现这种植物还具备一定的抗病性,这或许能在医学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说到这时,刘艳芬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向记者展示他们近期购买的构树树苗。刘艳芬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也会在这个项目有所突破。
    时间能够带走的是人的青春,却永远无法磨蚀她赋予社会的贡献和内心的坚韧。1988年,她从青岛捧着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出发,如今,她还在前行,未曾止步。

上一篇:胸怀天下谋一策 十载心系民食安——记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雷晓凌教授